採訪 撰稿 攝影/李瑞娟
「我是甄曉蘭,參加這次營隊覺得很有意義!」在風光明媚的三峽大板根森林園區,這位在教育界享譽盛名的師大教授、師鐸獎得主甄曉蘭教授也於百忙之中抽空,參與其中。在清晨的美麗園區,沿著森林步道,與好友漫步其中,讓身材已經苗條、心靈已經豐富而喜樂的美女甄曉蘭,吸引並羨煞許多旁人的目光。
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,教育是一切的根本。這些觀念不陌生,但重點是如何拯救偏鄉孩子的教育?讓教育成為偏鄉家庭向上的希望。
有一群關心這些偏鄉孩童並起身力行的教育團隊,他們投資十多年的青春歲月,共同致力提升偏鄉教育的品質,長期默默投入在偏鄉師資輔導與補救教學的領域上,估計受益的台灣師生們至少超過千人,在這個補救教學團隊的幕後推手,就是愛主的基督徒甄曉蘭—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、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董事、2019師鐸獎得主、。
專長課程與教學、質的研究方法論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師大教授甄曉蘭,出生於宜蘭礁溪,家有五個兄弟姐妹,排行老四(么女),父親是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人。
「記得小時候,爸爸得了風濕性關節炎,那時媽媽照顧我們一大家子很辛苦,她還帶我們沿著鐵道去一個好心的阿婆家洗溫泉!」回顧童年往事,甄曉蘭有一份對偏鄉在地學子獨特憐憫的心情。
「三歲那年,母親受洗,她常說教會好有愛心。之後我父親也經歷上帝的醫治,受洗歸入主名。」六歲時,甄曉蘭全家搬到新竹,就此定居在這個明媚春光的風城,並在東山街浸信會穩定下來,開始了基督化家庭穩定上教堂、讀聖經禱告、做禮拜的規律生活。
身為第二代基督徒,也避免不了用聖經經句頂撞父母的叛逆期,雖然國中就受洗,但也會對基督信仰有懷疑,直到高中時,天生聰穎、不需用功就可以拿好成績的甄曉蘭卻因氣喘休學一年,在那段時間裡,她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挫折,但也因此才有一個空檔時間,靜下心來開始認真的禱告生活。
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,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;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,轉眼成空,我們便如飛而去。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,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。(詩篇九十10、12)
當甄曉蘭讀到詩篇九十篇,這些話語深深觸動了她的內心。她轉而思索人生、開始禱告,將心敞開。那一年她改變許多,重返校園後除了讀書,也學著與同學相處。每當回想起這段小小挫折,甄曉蘭說,現在看來是一個化了妝的祝福,讓她有思考人生的機會。
上帝關上一扇窗,就會為你打開另一道門
高中畢業後考上成大歷史系,甄曉蘭當時的第一志願其實是新聞系,雖然有些遺憾,但上帝的安排總是最好的,因為在成大遇見了導師吳振芝,她形容吳振芝老師,「不僅講課吸引我,也讓我有如沐春風之感,她也是一位基督徒,在她家常舉辦家庭禮拜,我就去參加過好幾次。」對吳振芝老師,她充滿感激,她影響了她,使她想要成為一位「像她那樣」的老師。
大學畢業後,甄曉蘭原本預定要繼續報考歷史研究所,希望日後順利成為中學歷史老師,卻沒考上理想的學校,只好到伯大尼美僑小學工作任教。也因為在美國學校工作的三年半期間,意外發現國外設計的英語教材不僅讓學生們有學習的興趣,也有實質上的成效,更具體幫助了新進教師的教學熱忱,「等於是三贏!」從此對教學及課程設計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進而萌發想出國深造攻讀教育學位的想法。
出國讀書,富有不是唯一的途徑
廿六歲那年,父親安息,甄曉蘭回憶當年出國讀書,家裡並不富有,拿工作的積蓄自費留學。我想出國讀書,也是為了能學到更多,回台灣為台灣人服務。」甄曉蘭的毅力與勇敢,跟現今出國讀碩博士學位的學子相較之下,顯得純正、清潔。雖然沒有優渥的家境,憑的只是想投身台灣教育的單純熱情,當你將自己的需要告訴上帝,祂會供應(God provides)。
「我存了積蓄去美國讀碩士,第二天,我的學姐(博士生)就問我會不會電腦?隔天她回我消息說,他們老闆需要一個會電腦的助理,當我聽到這個通知時,我就知道這是上帝為我預備的(收入來源)。」甄曉蘭再舉例,「再比如說,當我讀碩士覺得不滿足,想要換一個學校讀博士時,我也禱告,使我真實經歷到God provides。」
許多人會認為甄曉蘭的人生很平順,但她深知這一切都不是她自己的功勞,而是上帝賜她的恩典:「我常說,每個人的前一個工作都是為後面一個工作做準備的。」因此除了愛神、親近神,甄曉蘭也非常看重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,「我是老師,我就把老師這個工作做好,我是研究人員,我就把研究的工作做好。」
「就像師鐸獎,這個榮譽對我來說是徒增的花卉,第一,這不是我自己去申請的,是學校推薦我,我的團隊幫我填好送上去的,第二,這個團隊有其他研究夥伴,種籽老師、大專院校的老師,大家為了共同的理念,要改進教學、改進教育現況,而不是為了多一個案子,人對了,一起合作愉快,彼此建立很好的關係,很難得,所以這不是我個人的功勞,我只是一個servant(僕人),幫他們做一些協調而已。」
無論做什麼事,都要發自內心,像是為主做的,而不是為人做的, 因為你們知道自己一定會從主那裡得到基業為獎賞。你們事奉的是主基督,凡作惡的人終必自食惡果,因為上帝不偏待人。(歌羅西三23-25)
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對甄曉蘭來說,是對工作最基本的態度:「我看見補救教學的需求,就下去做,我從來沒跟長官攀關係,但長官知道你做事出來的品質。找別人做,做不好,長官又會回過頭來找你幫忙。所以既然被託付,就讓託付你工作的人放心,我不是為長官做,我是為事情做,為要服務的對象做。師資教育,是為老師、為學生做,因為你把老師帶好了,學生就有機會被帶起來。」這是甄曉蘭式的認真,不馬虎,就像是為主做的一樣。
做上帝的事 更要超越專業的標準
雖然教育工作很繁忙,但甄曉蘭仍不忘投身公益,這是她投身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事工的原因,「在討論時,說到周牧師既然很關心基督教本色化的發展,又要提昇華人世界的神學研究品質,所以就提議提供獎學金和研究獎助和獎勵。」因此目前三項獎助金包括神學研究獎助計畫、優秀神學研究著作獎、優良神學碩博士學位論文獎,三年來收到全球華人老師及神學生的支持與迴響,包括劉光啟、孫寶玲、胡維華、魏連嶽、張聖佳老師等。
「研究工作很重要,不然沒辦法深化實務,所以要用功、要讀,才能夠展現在實務上,不然每次去研習、聽別人資料,回來再轉賣一次,無法形成自己的領會與教導。」甄曉蘭強調,學界有些研究很冷門,但不能不做,因為有其學術的價值。神學界也是一樣,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鼓勵學人對基督教學術與文化之相關主題,進行深入而有系統之研究,提升基督教神學研究風氣與水準並期待參與。
採訪後記:
最後,我們走到這次白露保養營的用餐地點,坐著繼續閒聊。我問甄曉蘭教授:有甚麼事令她覺得深刻難忘?我說,像是我國小三年級時,我的小狗被父親丟掉了,令我很難忘。她聽完後想了想,說,那她最深刻難忘的一件事,應該是她在自己的國家工作卻有二等公民的待遇,那樣的感受令她很難受。我聽了,跟她說,對,那就像台灣當年被日本殖民一樣,每個台灣人均有過的感受,她點點頭,此時,營隊的人下課,三三兩兩走進餐廳,我們的話題被打斷了。
但就在那時,我才終於明白甄曉蘭教授為甚麼在人的眼中,人生是非常平順且「人生勝利組」的?原來,上帝看得到我們的內心,因為我們透過禱告,但祈求的都是為一己私利、為自己榮耀的時候,祂不會應允——所以上帝疼愛甄曉蘭教授,因為她的禱告純全,充滿對世人、對台灣學子的愛憐。只能說,甄曉蘭教授是台灣教育界之光、是台灣教會之光!